品牌方做电商控价维权的难点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、内部矛盾、技术执行和成本收益四个核心层面的挑战。
一、 外部环境与平台层面
-
平台规则的复杂性与倾向性
-
开放性市场定位:像淘宝/天猫、拼多多等主流平台,其核心是“平台”而非“渠道”,首要目标是促进交易和丰富生态。过于严格的控价可能会被平台认为影响卖家积极性和消费者选择。
-
投诉流程复杂,证据要求严苛:品牌方需要以“知识产权侵权”(如商标权、著作权、专利权)等名义进行投诉维权。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法务团队,并且对举证要求非常高,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导致投诉失败。
-
平台处罚力度有限:即使投诉成功,平台对违规店铺的处罚通常是“商品下架”或“扣分”,很少会直接封店。违规者可以轻易地更换链接“卷土重来”,违法成本低。
-
-
分销渠道的复杂性与“窜货”问题
-
渠道层级多:品牌经过多级代理、经销商后,对终端价格的掌控力会急剧下降。
-
“窜货”横行:部分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指标、清理库存或获取返点,会将货物跨区域、跨渠道低价销售。这是低价乱价最主要的来源之一。追踪窜货源头非常困难,涉及复杂的渠道管理和数据追溯。
-
二、 品牌内部矛盾与策略层面
-
销售目标与价格管控的冲突
-
这是最核心的内部矛盾。销售团队(或经销商)的KPI往往是销售额和市场份额,为了冲量,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价促销。价格管控团队(或市场部)的目标是维护品牌价值和价格体系,两者目标存在天然冲突。
-
-
供应链与库存管理的压力
-
当某些型号产品迭代、或面临巨大库存压力时,经销商和品牌自身都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快速回笼资金,这必然会冲击整体价格体系。
-
-
渠道政策不清晰或执行不力
-
合同条款模糊:与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中,如果没有明确的价格约束条款、窜货处罚细则,或者条款缺乏法律效力,控价就无从谈起。
-
内部执行不公:对“关系好”的大经销商网开一面,而对小经销商严厉处罚,会导致政策公信力丧失,控价体系崩盘。
-
三、 技术与执行操作层面
-
数据监测的广度与深度
-
海量数据:电商平台SKU数量庞大,价格变动频繁,仅靠人工监控效率极低且不现实。
-
隐蔽低价:低价可能体现在“满减”、“优惠券”、“赠品”等形式,单纯监控页面价无法反映真实成交价。
-
-
身份识别与溯源困难
-
很多低价店铺使用非正规的“身份证”、“营业执照”注册,品牌方很难锁定背后的实际控制人,尤其是那些从非授权渠道拿货的店铺,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管理。
-
四、 成本与收益层面
-
高昂的人力与时间成本
-
组建一个专业的控价团队(包括运营、法务、数据分析人员)成本很高。
-
如果外包给第三方维权控价公司,也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开支。
-
-
投入产出比(ROI)难以量化
-
控价的收益(如品牌价值提升、渠道健康发展带来的长期增长)是隐性和长期的,而成本是显性和即时的。在预算紧张时,控价工作往往最先被削弱。
-
总结与应对思路
品牌方要做好电商控价,绝不能是单一的“投诉-下架”思维,而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治理方案:
-
源头治理,优化渠道:
-
精简渠道:减少不必要的分销层级。
-
明确合同:与经销商签订权责清晰、具有强约束力的价格及区域管理协议。
-
建立合理的激励体系:将返利、奖励与遵守价格政策挂钩,而非仅与销量挂钩。
-
-
产品与价格策略差异化:
-
电商专供款:为线上渠道设计不同的型号、包装或套装,避免与线下渠道直接比价。
-
价值赋能:通过提供增值服务、内容营销等方式,让消费者觉得“物超所值”,而不仅仅是“价格便宜”。
-
-
技术赋能,高效监控:
-
使用专业的电商数据监控工具,对全网价格、经销商动态进行7x24小时监控,并生成数据分析报告。
-
-
分层管理,区别对待:
-
授权店铺:通过合同和系统进行严格管理。
-
未授权但合规店铺:尝试沟通收编,纳入管理体系。
-
恶意违规/假货店铺:坚决通过平台投诉、法律手段等进行打击。
-
-
内部协同,目标统一:
-
将价格体系的健康度纳入公司级战略和销售团队的考核指标,让销售和市场部门的目标保持一致。
-
总之,电商控价是一场“持久战”和“综合战”,考验的是品牌方的内部管理能力、渠道掌控力以及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的综合实力。

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0106号